年困的百当创道墙科技新遇管这金融局上监
记得第一次接触RWA(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)这个概念时,我突然意识到,这不就是我们金融圈老生常谈的"资产证券化2.0"吗?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区块链技术。但有意思的是,每次技术革新都会引发同样的监管难题。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05年的上海。那时的租界里,一群外国商人正在热火朝天地交易"橡皮股票"——相当于今天的加密货币。当时的人们坚信,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,橡胶产业必定前途无量。这种狂热让川汉铁路的财务总监施典章砸下350万两白银,结果血本无归。这段往事告诉我们:缺乏监管的市场,最终都会演变成韭菜收割场。 现在想想,监管机构对加密货币的谨慎态度其实可以理解。毕竟谁都不想重蹈"橡皮股票"的覆辙。我有个在SEC工作的朋友常说:"我们不是要扼杀创新,只是不想让历史悲剧重演。" 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股市简直就是今天的币圈翻版。当时最流行的"金融创新"包括:空气股票(半数股票只有价格没有价值)、市值炒作(庄家对敲拉盘)、波段套利(反复收割散户)...直到1929年大萧条来临,才催生出沿用至今的《证券法》。 有趣的是,现在判定加密货币是否属于证券的"豪威测试",灵感居然来自1946年一个橘子园的投资案例。当时的判决逻辑相当接地气: 196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一场"纸危机"——纸质股票交易量暴增导致系统崩溃,三分之一股票凭证散落一地。这场危机催生了证券电子化的革命,也意外促成了现代监管体系的雏形。 我常跟同行开玩笑说,现在华尔街的电子交易系统,本质上就是把50年前那套东西搬上了互联网。就像把马车改造成了汽车,但交通规则还是那些。 2008年金融危机后,各国监管机构都学聪明了。现在美国金融业的监管成本高达资产管理规模的1%,但今年硅谷银行等机构的接连暴雷证明,再严密的监管也可能百密一疏。 这就是RWA最吸引我的地方。想象一下,如果每笔资产都能在链上清晰溯源,监管机构就能像用X光机一样直接穿透层层嵌套的金融产品。去年有个艺术品RWA项目就做得很好,每件作品都有独立的NFT身份和线下保管记录。 说到底,金融监管的核心是建立信用。技术可以革新,但骗局总会换上新马甲重出江湖。RWA要真正成功,不仅需要技术突破,更需要建立起让市场信任的规则体系。毕竟,在这个行业待久了就会明白:最值钱的不是代码,而是信任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
美国股市的"狂野西部"时代
科技倒逼监管升级
RWA的监管突围战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以太坊迎来机构资金大举入场 多头行情还将持续
- 牛市真的要来了?一位加密老兵的年度复盘与前瞻
- 为什么我认为Hooked Protocol可能成为这轮牛市的黑马
- 历史性跨越!波场TRON用户规模突破2亿大关
- 11月13日币市观察:BTC和ETH早盘操作指南
- 900万美元背后的秘密:VC为何痴迷Shadow这样的区块链基建
- MicroStrategy再掀比特币狂潮:豪掷6亿美元增持,BTC持仓逼近18万枚大关
- OpenAI这一年:从ChatGPT的意外爆红到公司动荡的内幕故事
- 稳定币的寒冬:繁荣背后的隐忧
- GCW链界智选:一场改变游戏规则的区块链革命
- 比特币铭文争议:一场无法阻挡的区块链革命
- 链上AI革命:当智能体开始主导加密经济
- 美联储9月降息:市场热切期盼背后的隐忧
- 山寨币狂欢季:Lido能否成为最亮眼的明星?
- 卖周边救不了Axie?Web3游戏的下半场该怎么玩
- 比特币周观察:ETF热潮中的加密市场新动向
- 游戏代币崛起:加密世界的下一场革命正在上演?
- 比特币强势突破3.9万美元关口,市场狂欢背后暗藏什么玄机?
- Solana强势逆袭!NFT交易量首超以太坊引爆市场
- DePIN赛道深度观察:传统企业如何搭上Web3快车
- 搜索
-